首页 > 娱乐百科 > 棱镜事件中美国监控有哪些内容(棱镜事件分析:揭秘美国监控的“大数据”)

棱镜事件中美国监控有哪些内容(棱镜事件分析:揭秘美国监控的“大数据”)

棱镜事件分析:揭秘美国监控的“大数据”

在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揭露了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震撼了全球。随后的调查揭示了美国政府在监控方面所作出的极大努力,掌握了世界各大国网民的隐私信息,一时间掀起了一场全球隐私保护的声浪。本文将以棱镜事件为例,揭秘美国监控的“大数据”。

第一部分:美国监控计划的起源

为了应对911事件后恐怖分子的威胁,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授权成立了特别情报监视法院(FISC),负责对外国恐怖份子在美国使用的通信进行审批拦截,并且规定情报机构可以绕过司法审批。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安全局推出了“棱镜计划”(PRISM),计划采集全球包括苹果、谷歌、微软、雅虎、脸书等互联网巨头存储的数据。2013年6月,斯诺登在香港公开了美国监控世界的细节,披露了电话和网络监控的全貌。

第二部分:美国监控计划的实施方式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其他情报机构依靠几种方式实施监控行动:一是通过FISC批准和外交协议监视其他国家时的通信,二是在国外的美国电信公司的扩展计划下部署监控设备,三是通过渗透恐怖分子通信的方式进行跟踪。这些策略,都是建立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网络信息收集等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大数据”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实现了调查高能级恐怖分子的想法和行动,同时也涉及了包括普通人在内的广泛的群体或企业的各种信息。

第三部分:美国监控计划的国际影响

美国监控计划一经爆料,掀起了全球舆论的巨大反响。欧盟机构、法律专家、人权组织和跨国企业一直抨击美国政府侵犯它们的隐私和保护的人权等国际法原则。一些国家和企业发起了重大反击,并通过商业方式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和力”。FISC也被控制成为巨头企业合法收集数据的温床。随后时间出现了包括苹果、谷歌、微软、雅虎、脸书在内的多家企业公开表示不愿围绕用户隐私牺牲商业透明度。世界各国和恐怖组织的关系被调查和跟踪,形成了一个国际威胁图谱。

总之,美国监控计划无疑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大数据监控系统。虽然它也会产生一定的反恐效果,但它也大肆剥夺了美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隐私权和权利,并对公民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进行了不必要的损害,但是由于大数据技术自然存在的缺陷,在掌握一些基于大规模数据分析的隐私信息后,我们依旧难以排除一些不成文法物对隐私数据的私人操纵、侵犯甚至窃取。应该以“群公共”视角,对隐私数据挖掘、共享、应用与保护形成全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