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自主研发浏览器
中国浏览器的发展历程
中国浏览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图形界面的浏览器,只有基于文本的网页浏览器,如“卡拉OK浏览器”、“Pegasus”等等。这些浏览器在网速缓慢的年代中,许多年轻人几乎都会使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1995年出现了第一个图形界面的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1997年8月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Internet Explorer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主要浏览器,而Netscape Navigator渐渐被淘汰。直到2003年,红旗Linux浏览器和Maxthon浏览器(原名MyIE2)才问世。2009年,360浏览器和搜狗浏览器分别问世,迅速获得了用户的青睐。最近几年,中国的浏览器发展呈现多元化,除了360、搜狗等较知名的公司外,还有一些公司及个人开发的浏览器,不断涌现。中国浏览器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浏览器与国外浏览器有着很大不同。首先,国内浏览器主要以免费为卖点,广告收入和搜索引擎合作是其盈利模式。其次,国外浏览器的主要卖点是漂亮的UI界面、第三方扩展和快捷操作。而在国内,大多数浏览器对于UI的设计还比较简单朴素,常见的外壳和架构只有一两种。但在速度、安全性和稳定性上,中国浏览器并不逊色于国外的同类产品。国内浏览器多在速度上占有优势,其中就以UC浏览器最为出名。此外,浏览器厂商们也会为用户量身定制出一些生活化的功能,例如:搜狗浏览器内置“悬浮球”等。最后,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国内很多浏览器都会内置一些工具,如爬虫、广告过滤等,降低用户的上网成本。中国浏览器的未来走向
未来的中国浏览器会重点发展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上。在人工智能方面,浏览器将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实现个性化推荐;在云计算方面,以云浏览器为例,用户只需要拥有一台能够访问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和只有几十兆的空间,就能够体验复杂高端软件,从而节省更多的存储空间和购置费用;在物联网方面,浏览器将无缝地连接各类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企业等各类物联网设备,带来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