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日记——拼音版原文及翻译
开篇: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官员。《小石潭记》就是他在一次游玩芜湖最南端的小石潭时所作的随笔。通过这篇文章,苏轼传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感悟,以及探讨了自身的人生观、艺术观与生命观。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学习翻译他的文章,感受苏轼的智慧与诗意。正文一:
石潭水清,小石湫隐,桃花幽艳,二月之末春尽也。吾以烟霞与山水为宝,而弃身于东南之逸足,方以观性命之大化。此时步移景异,口号体暖,适足以愉悦性灵,简繁无定,以人情为驱。岂虚言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一段描述了苏轼在芜湖小石潭的感受。他观察到小石湫清澈幽静,桃花艳丽,而这也正是春末的特征。他将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灵融为一体,享受着生命中的美好时刻。苏轼呼吁人们要像他一样去欣赏自然美景,避免功利之心的干扰,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进一步认识自己。正文二:
岸下赭石埋空基,谷口湍流一半西。余按想像,此地荆楚之杂末,当隋唐以来,已经沦落矣。人思荊山,山恒在也;人欲西子,西子滋已矣。秋水才清,秋月正圆,此时此地,况复斯须乎!咫尺之山,可望而不可攀也;百丈之楼,千载之兴,久而不俗也。 这一段,苏轼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引出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他看到的赭石空基和湍流的河水,想到了杂乱的繁华曾经洋溢这里,而现在已经凋谢。这启示我们要在时时刻刻思考历史和现实的深远影响,以及浮华和深沉之间的区别。同时,苏轼也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认为美与艺术必须保持纯粹和绝对,才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正文三:
少陵野老,尝为《桃花扇》评,自诩曰:“异日风云者,必自我出也。”嗟乎!志士幽人之必有一过人者,然后方能乘风破浪,蒸蒸而之上者也。盖古人之事,虽九经三史不能穷述,然于能自几者,亦无不盈数也。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今诸公采讦,亦在斯 州之中矣。 文章的,苏轼以少陵野老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成就大事业,必须要有一份超越常人的能力和勇气。这也是苏轼自己的追求。他认为,古人的精神和历史,无穷无尽地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讨。苏轼同时也感叹自己所处的时代,政治斗争和非议之中,志向高远的人们渐渐难以存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信仰和追求,不被世间问题所干扰,坚定自己的道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唯有坚守内心的信念和理想,才可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