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是都城在哪里(吴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吴国,又称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由吴国是西周诸侯国的旧称而得名,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的庶子于岐下之邑。后来建立吴国,这一封国从西周时期开始就存在了,吴国最初是姜氏建立的。春秋时期晋国吞并了蜀国和秦国后,楚国又将楚国附近的城池割让给晋国。最终晋国和楚国为了各自利益都在楚国境内修建了都城。 吴国是由周文王第三子姬昌在今江苏徐州建立的国家。《尚书·牧誓》:“曰:‘予小子只识……惟上帝之命有常。’”这段话表明姬昌死后他的儿子伯邑考继位,史称文王姬昌。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诸侯。而周王室最早所封的都是同姓诸侯,其中有鲁国、卫国、许国等。后来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姜姓诸侯灭掉了殷商王朝,建立周王朝。 吴国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二桃杀三士”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56年,也就是晋献公被他宠爱的宠妃骊姬所害后(太子申生),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公子重耳)而让自己身边的三位大臣士会、毕戎和夷吾密谋杀掉太子申生以夺取君位。
一、历史背景
周平王姬宜臼(周景王)元年(公元前627年),晋献公姬允去世。因儿子姬燮的年龄较大,由其弟弟姬夷吾继承,史称“晋献公”。晋献公的父亲为周幽王,父亲死后即位的是他的儿子姬宜臼(《史记》作姬夷吾), 因为父亲死得早,所以晋国一直是由叔父晋文公掌管。公元前627年夏天晋武公(晋国第七任国君)死后,他的弟弟叔带继立为国君,史称晋惠公。但晋惠公继位后不念旧情,不听他叔父的劝告诛杀智、中行、韩、赵等几位有贤德之人。公元前636年晋献公驾崩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 后来晋国发生了内乱(六卿专权):公子燮(晋文公)杀了里克。里克之子戎子又杀死了狐偃等人自立为君。
二、疆域
吴国的疆域面积比楚国大,春秋时期吴国国土面积达到了一万平方公里,比楚国的疆域面积大了整整一倍。而当时吴国的首都是位于现在江苏省南部的姑苏城,在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迁都姑苏后,吴国又开始向西发展。春秋时期吴国最强盛时,领土东至大海,北至淮水、黄河南岸,西到汉水、长江北岸。
三、地理位置
吴国位于今江苏省南部,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吴国原为姜姓,后以国名为氏。在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部分地区,河南、山东北部地区也有分布。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自武王封其子友于越,于是吴成于会稽。”
四、自然环境
吴国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境内有长江、太湖和京杭大运河等水系。《太平御览》载:“吴国依山傍海。南接楚,北据淮、汉。山川险要,控引四邻之会。”由于山高皇帝远,这里的山民虽然过着安逸的生活却很少有劫盗之事发生。 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地势低平,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左右,降雨量大而集中,具有夏热冬寒、湿热交夹的特点。境内地势平坦开阔,地势起伏较小。 吴国都城于吴县城西南方约150公里处的太湖边上。吴国都城附近湖泊众多、河港发达、物产丰富、水利条件优越。
五、人口发展
根据《吴郡志》记载,吴国从春秋中叶开始人口大量增加,到吴王夫差时期,吴国人口已经达到了300万。随着人口的增多,吴国统治者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来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繁荣。春秋后期吴国农业生产进入兴盛阶段。到了战国时期,吴国农业生产逐渐衰落。而到了战国末期,吴国人口已经减少至不足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