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中国沿海海域的新发现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是指在大洋深处或极地等寒冷环境中,天然气与水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天然气水合物,通常在海底或冰层下方的沉积物中形成。可燃冰矿藏丰富,其含气量比煤、石油高几倍,被称为“天然气的冰油”。它是现阶段唯一未来某些国家及地区可能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一种清洁能源。
我国可燃冰的相关现状
我国是可燃冰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燃冰油气藏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域。自2008年以来,我国相继在南海、东海、渤海中部海域发现了一批可燃冰储量。其中,玉米坑坳盆地、灵山岛盆地等地可燃冰的储量约为亿吨,具备在提高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可燃冰新发现:辽宁海域
负责国家可燃冰试采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可燃冰试验基地和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东海铁山港外洋1.2公里的辽宁海域内,首次成功发掘到具有商业价值的可燃冰试采储层。
发掘失利历程
从2017年开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可燃冰试验基地和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单位,组成了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先后进行了台干组合、南海、东海等多个海域的可燃冰钻探试验。其中,位于东海的钻井试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台干组合和南海的钻探试验却均告失败。
成功发掘成果
在经过长达十多天的探测作业后,该研究团队在5月28日成功发掘到了一次可燃冰试采储层。据不完全统计,这可能是全球第一次在辽宁海域发现可燃冰。
未来可燃冰的挑战和机遇
可燃冰的开采要求技术含量较高,且开采过程可能对海底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然而,即使存在一定风险,可燃冰的开采与利用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燃料,可燃冰可以帮助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减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速度;另一方面,可燃冰的开采也可以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物资,帮助我国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布局,以提高能源安全水平并应对后石油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