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尼克松回忆录后悔访华部分(尼克松回忆录:破镜重圆的后悔)

尼克松回忆录后悔访华部分(尼克松回忆录:破镜重圆的后悔)

尼克松回忆录:破镜重圆的后悔

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访问中国是美中关系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然而,尼克松在担任总统期间并非一路平坦,他曾有过一些后悔的事情。本文将就其中的访华部分展开深入阐述。

1. 访华的真正目的

尼克松在访问中国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抵制苏联。 也就是说,访华是为了达到政治战略上的目的,而不是出于纯粹的对中国的兴趣和好奇。为此,尼克松和他的幕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来策划此次访问。但尼克松始终认为这个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

“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它的衣食住行、思想信仰等等都与我们的不同,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初衷逐渐被政治目的所取代。尼克松虽然成功地达成了政治和外交上的目的,但他最初的好奇心和对中国的兴趣却被淡化了。

2. 对文化和历史的误解

尼克松在访问期间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一些误解。例如,他误解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认为中国是一直落后于世界,才在1960年代才开始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但实际上,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

此外,尼克松对中国的封建主义和文化革命也存在误解。他认为中国在封建主义和文化革命的影响下,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支柱,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然而,中国历史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韧性和适应性。

3. 政治成本和历史负担

此外,对于尼克松回忆录中提到的访华问题,我们还需要重视访问的政治成本和历史负担。在访问之后,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关注度高涨,对中国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中国反复强调他的四项原则,让尼克松虽然签署了一个从此改善美中关系,但这也意味着美国进一步采取的行动必须要与中国对其感兴趣或者可以接受的事情相吻合。本次访问的取得,可能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置于“中国政治牌”的控制下,这是一个过高的代价。

尼克松此次访华,带来的政治成果也是暂时的。美国国内的反华情绪是不易磨灭的,他的抵制苏联战略也未必是正确和持续的。如此看来,尼克松访问中国所带来的是政治成本和历史负担,而这是他一生都无法承担的。

尽管尼克松回忆录中存在对访华过程的后悔部分,但尼克松访华是开创了美中关系的新局面,为后来美中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访华也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开放进程,并推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为一位美国总统和外交家,尼克松对访华的态度和表态,至少让人们摆脱了整个20世纪十年代两个国家之间相互威胁的紧张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