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娘家情深玛塔萨伯结局(娘家乡情——论《玛塔萨伯》的结局)

娘家情深玛塔萨伯结局(娘家乡情——论《玛塔萨伯》的结局)

娘家乡情——论《玛塔萨伯》的结局

初读玛塔萨伯

何为娘家?在中文中,“娘家”一词始终与亲情、家庭纠葛联系在一起,而在西班牙语中,“casa materna”则能更好地解释这一概念——即狭义上的家族、父母亲属,以及广义上的故乡、童年记忆。罗曼·罗兰的《玛塔萨伯》便是基于这样一种离故园别久却始终难以忘怀、心灵深处的“娘家情”而创作出来的。

剧中的主角玛塔萨伯,是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智利南部爱丽丝岛上的女性。她嫁给了一位身份地位不高的农民,两人开垦土地、生育子嗣,在经历了种种艰辛却始终不放弃的努力后,逐渐有所收获,终于能够成为富家子弟的朋友。

结局的不尽人意

玛塔萨伯的故事看似平凡,却不妨碍它被誉为是“智利乡村小说的典型代表之一”。作品最初刊登于《巴黎评论》上,遭到了广泛的好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结局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小说的最后,玛塔萨伯的儿子们不惜与她绝交,要把她抛弃在一个荒凉的、冰天雪地的山洞里,直至她死去。这样的结局虽然描绘了一个较为庸俗、信奉现实主义的场景,却也令人感到颇为悲哀,甚至不可接受。

但是,在分析这样一个故事结局时,我们不能忽视其细节中蕴含的哲思。更进一步的,我们需要审视该结局所传递的信息与故事情节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思考玛塔萨伯的命运,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性、社会和道德问题。

玛塔萨伯的命运深含道义

玛塔萨伯的结局绝不是随便写出来的。相反,这样的结局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静观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故事更像是在反思那个时代的人性与局限性。早在十九世纪,智利就已经处于殖民统治与精英政治的双重制约下,大众的人权、民主以及社会发展得到了相对较少的重视。作为妇女、贫困阶层,玛塔萨伯的角色显然处于压制的一方,整个故事以她的成长、希望与坚韧为前景,却又始终贯穿着暴力、压迫、矛盾等议题,令人痛心疾首。

这样的命运,难道不是更广泛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吗?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仍有 许多人们处于这样的处境,他们生于苦难、长于苦难,却又注定一生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有些人可能会接受这个命运,继续整趟洒脱地生活;有些人则会选择反抗,以寻找希望和自由的道路。而玛塔萨伯则教给了我们第三个选择——她选择了抵抗,却又最终面临失败和悲惨的结局。这个结局让我们感到悲伤,却也唤起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和对于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