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梁一般在什么位置(圈梁设置高度规范要求)
1.圈梁的设置应满足规范的要求,但在不同的工程中圈梁的设置位置和高度不尽相同,对圈梁作用认识不够是造成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实践经验,圈梁主要作用有: (1)改善墙体的受力状况,增强墙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 (2)限制墙体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的开展,并将房屋分割为若干个较小体积的房间,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房屋空间的目的; (3)防止房屋因基础不均匀沉降而造成开裂,改善基础稳定性; (4)防止因局部荷载过大而导致房屋整体坍塌; (5)增强建筑物整体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6)减少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水平推力。 3.圈梁一般在基础部位设置,但是圈梁可以根据房屋平面布置情况,适当加宽。当平面内无柱时,可不设圈梁。 4.圈梁应从地基基础或承重构件内穿过,如墙、柱、梁和楼板等。圈梁内可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柱连接。对于砌体结构房屋中存在局部抗震薄弱部位时,可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加强其整体性;也可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强墙与楼盖之间的连接;还可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楼盖托架连接;还可在门窗洞口处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 5.圈梁尺寸根据要求及作用选择,一般不小于2000 mm。
(1)一般情况
1)墙体的长度小于两倍的墙厚,在此长度范围内,无梁圈梁可不设;当墙体长度大于两倍的墙厚时,应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图),当圈梁宽度大于二倍墙厚及三倍墙厚时,应增设圈梁。当采用实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墙时,圈梁高度不应小于500 mm。 2)当建筑物底层平面尺寸较大,建筑层数较多,并且无柱时,在基础范围内设圈梁可提高房屋整体刚度和强度。圈梁宜伸入基础内500 mm以上,并与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或钢筋混凝土过梁连接;圈梁宜高出原墙顶150 mm以上。 3)房屋的角部应设两个以上方向的构造柱。构造柱沿房屋高度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6m。
(2)填充墙对圈梁有削弱时
①圈梁与墙体间设置构造柱,可提高墙的整体性。 ②为加强墙体的抗弯能力,在墙体内配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③当填充墙和框架柱间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时,过梁应与柱同时配筋;当填充墙和框架柱间设置圈梁时,过梁可不与柱同时配筋。 ④填充墙和框架柱处的圈梁不能小于200 mm,填充墙与框架柱或圈梁相交处的构造应为180 mm。 ⑤在承重墙上增设的构造柱不应小于150 mm,其他构造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2.16条执行。 ⑥当填充墙的砌体为多孔砖时,为加强砌体整体性,应在洞口处设置过梁。
(3)填充墙厚度大于240 mm时
(4)墙体长度大于2m时,每隔一层在外墙端墙中部增设1道构造柱,当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大于6m。每层在外墙端墙上应设圈梁,且圈梁伸入底层墙内不小于1/3墙厚。 6.墙段两端宜有竖向的拉结筋,与砌体连接。墙体中应每隔一层设一个构造柱,最上一层的构造柱应伸入墙体内。 7.墙体转角处或交接处应采用强度和刚度较好的混凝土填实。必要时可在每层窗台下设置过梁,过梁净距不宜小于500 mm。 8.墙体上的洞口上方与楼板下各设圈梁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采用直径24 mm、间距500 mm的钢筋,并在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3墙厚。
(4)当局部出现无梁楼盖、框架时
当无梁楼盖、框架梁截面过小或间距过大,难以满足其构造要求时,应在局部砌筑一道砖过梁。砖过梁的构造要求如图2所示。 6.圈梁截面尺寸可按图3所示确定,截面尺寸一般为200 mm×300 mm。圈梁和构造柱之间的砖柱可采用构造砌块砌体。 7.在进行无梁楼盖、框架等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圈梁与构造柱的共同工作,圈梁不能单独发挥作用,构造柱也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因此应将圈梁和构造柱统称为“连续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