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掩耳盗铃是一个成语故事,是出自《庄子•齐物论》。这个成语的典故故事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在楚国有个小偷,他对自己的技术非常自信,并且经常在晚上偷邻居家的东西。有一天他决定去偷楚王的钟。这个小偷戴上头盔,穿上盔甲,藏好暗器后来到楚王家里。他刚要动手去偷楚王家的钟时,忽然发现自己戴着头盔、穿着盔甲,耳朵却听不见声音了。于是他马上把这个奇怪的经历告诉了身边人,大家听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这个小偷却不以为意地说:“我能把自己的耳朵堵住,怎么能偷到别人耳朵里呢?”后来有人就用“掩耳盗铃”比喻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做法,以达到不正当目的的行为。
一、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惠子谓庄子曰:‘齐物我,则子所好者几矣。今者吾欲偷钟,钟不自足。子知之乎?’庄子曰:‘我知之。吾观其政矣。其女好之,婢子好之,邻人好之,天下无一人好之者也。’” 比喻从根本上搞错了对象,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别人。
二、成语释义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所作的《齐物论》中。 “掩耳”,将耳朵堵起来;“盗铃”,拿铃铛去偷钟。比喻掩盖错误、欺骗自己,以达到不正当目的。也作“掩耳盗铃”,也写作“掩耳盗铃”。
三、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庄王有一个宠妃叫骊姬,他为了使自己所生的儿子当上太子,千方百计地陷害太子申。申生是申侯之子,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楚庄王一直想立他为太子,可是由于申生受过很多奸臣的陷害和迫害,楚庄王一直没有答应。 骊姬为了陷害太子申,她假装把一只金铃掉到地上,发出声音。这时侍候在一旁的宫人捡起金铃一看,上面刻着两个字:“骊姬”。于是,骊姬就说:“这只金铃是我父亲所藏的。”楚庄王听了不加分辨就把申生处死了,又把骊姬的两个哥哥夷光和文种都杀掉了。他还逼骊姬自己生儿子为太子。这样做了以后,楚庄王对申生的死已经毫不在意了。
四、成语典故
晋朝时,有个姓钟的商人,他在集市上经营买卖,生意做得很大。他常常派人把生意的一半利润拿去送礼,以扩大自己的“名望”。 一天,晋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政事,忽然有人来禀报说:“有个名叫掩耳盗铃的人到大王那里偷了钟。”晋武帝听后非常生气,觉得这个人太不诚实了,便说:“你若能把钟弄走,我就把他给杀了!” 大臣们听了都觉得晋武帝这话有些不是道理。于是便有人建议说:“陛下不妨问问这名叫掩耳盗铃的人。”晋武帝便问:“这人是怎样掩耳盗铃的呢?” “我用竹器把耳朵堵住了,他就以为我听不见;用铁做的铃铛蒙住了耳朵,他就以为我听不见;用木头做的车压在头顶上,他就以为我不能走路;可是这个叫掩耳盗铃的人却把这三样东西都做成了。”
五、成语运用
掩耳盗铃是一个贬义词,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使用。 1.《礼记·檀弓上》:“子夏曰:‘夫钟,所以止鸣也;若掩之,其声乃绝。’” 2.《史记·陈丞相世家》:“令众军不得妄动。吾知其必不能了。” 3.《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汝可掩耳盗铃之计,何如?” 4.《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自闻之,遂笑曰:‘汝信掩耳盗铃之人乎!’” 5.《论语·公冶长》:“子绝四:毋意、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