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河南的民间文艺之大能:胡中花坠子大全
作为流传于河南的一种重要民间文艺形式,坠子起源于汉朝,经历了千年演变,逐渐成为当地百姓特别是农村妇女喜爱的一种歌唱形式。2011年,河南省政府公布了胡中花坠子大全,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秘这一河南的民间文艺瑰宝。
什么是坠子?
坠子是落脚于河南和陕西的一种古老民间音乐形式,特别在豫西北地区流行。坠子即“坠板子”,是指在手中持有两块木板,上面系有橡皮带或牛筋带,在拍打发出逼真的打击乐声中伴奏歌唱,其曲调极具河南乡音与地域特色。
坠子起源于汉朝,形式初只是持板子叩击,随着历史变革,民间歌唱形式发展不断丰富,坠子也就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变化,直至唐朝后期,坠子渐入盛时,开始形成了二板坠、三板坠、串板坠、泥坠、拔标、笛子坠等多种门类。
胡中花坠子大全有何特色?
胡中花坠子大全是河南省武陟县胡中花一人在20世纪30年代收集整理各类坠子,编纂成册的一部坠子合集。整部坠子大全共收录了二百多篇坠子曲谱和歌词,涉及门类齐全,如三板坠、双板坠、互拉板坠等,而且内容新颖、构思独特,听起来十分动听饱满。
胡中花坠子大全的特色,在于其曲调、歌词和音乐创作的天赋。其曲调清晰明了,旋律朴实自然,曲风古朴,清新脱俗,同时艺术性很高,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乏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带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反映出了当时农村民众的人生哲理、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心理冲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胡中花坠子大全的文化价值
胡中花坠子大全具有重要的地域性和文化代表性,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民间音乐珍品,对于挖掘河南省的地方特色、历史、人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中花坠子大全的出现,也使该乐种音乐扩大了影响范围,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纳外来的音乐元素,注重经典演绎与创新超越,不仅丰富了坠子的内涵,更使得坠子不再局限于河南当地,而是得以传遍全国,甚至走向国际舞台。
总之,胡中花坠子大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我们在探讨其历史地位、民族特色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的内涵时,不仅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认识和尊重坠子大全这一民间文化瑰宝,更要把这一河南的民间文艺之大能引领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社区内去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