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停顿之我见
小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既是文学形式,也是道德风范。小古文的魅力在于其简洁明快,字少文雅,字字珠玑,语言精炼。但小古文并不是随意的,其中有一种艺术手法——停顿,更是大有讲究。
停顿的定义
停顿指的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悬停,让人在读(念)到该处的时候自然停顿,即让部分文字在文中停顿,给读者一种犹如画面般的感官体验。有的停顿在口语中已经很常用,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停顿在“老骥伏枥”处。而在小古文中,由于文本的简洁、优美,这种停顿更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停顿的作用
停顿可以增强文章、诗篇的韵味和艺术感,一些传统诗歌艺术中也经常使用到停顿技巧。这些停顿,一方面可以使得读者脑中自然进行联想或是留下想象空间,体验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文章或诗篇的格调更高、更具有文艺感,更加语言凝练优美。
停顿的应用
那么,停顿要如何应用呢?笔者认为,停顿在表达完整的语义时,应该在某个文字处停留,而这个语意将衍生出下一句语意。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停顿应用的几种方式:
1.简单停顿:常见于两段句子之间,或者一个长句中间停顿,如《庐山谣》:“芳林新叶催陈叶, 残云愁载月重圆。”停顿在“陈叶”和“残云”处,给人以想象力,也使诗句显得生动活泼。
2.重复停顿:将相同意思、相同用语等处于不同部分的地方重复出现,突出主题,让人眼前一亮。如《浪淘沙·北戴河》:“游客不务正业,饮啖进补,日晏衰翁,悲啸叹息。”停顿在“进补”和“悲啸”处,巧妙表达出了游客“不务正业”的深刻含义。
3.虚实对立停顿:通过通感、对比或反复表现描绘不同认知层面相对立的相对事物。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停顿在“千里目”和“一层楼”处,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也增添了诗句的艺术美感。
总之,小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停顿则是其文艺表达的重要表现形式。合理使用停顿,可以优化句子间的节奏感,增强文章韵味,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能够灵活掌握并应用小古文停顿这种艺术手法,必将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