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记
寒气逼人
冬至,是北半球最黑暗的夜晚,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这个时候,天气纷纷向寒冷倾斜,让人感受到一股深吸气都会变得难以承受的气息。华夏的古代文人墨客们,也都留下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描写冬至的诗句,将这个日子中那独特的气息和感受尽收其中,融入了文字之中。
传统习俗
冬至,是我国古老的节令之一,自古就有祭祀祖先和神明、摆满香菜、宅门贴“寿”字、食冬至饺子等习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虽然已经远离了这些传统,在这个日子里最通用的习俗,可能就是吃汤圆了。毕竟,这个甜甜的小雪球向来是流连忘返的那种好货。
延续的文化
但冬至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中寄托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古代人认为大约在这个日子,阴气逐渐减弱,而阳气逐渐增强,故称其为“冬至”。“至”者,已经到达的意思,生命和自然的进展在这一天已经到达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后,农历中的节气也将向“大寒”转化,寒潮也将逐渐进入到最冷的时期。而人们对于这个真实存在的冬至,所表现出的文化寓意和社会延续,也令人动容。
为寿明烛
君不见窗外的雪花,飘零在满天的黑暗中,为室内的灯火提供了最好的温馨配合。而当古人在缀上明烛之后,那一点点微弱的火光,便在黑暗的冬夜中,表现得生机勃勃。在古代,民间还有点“邮寿”之俗,即在冬至到元旦的七天中,像互送节礼那样互赠寿礼,表达新一年的健康祝福。而在南方城市,每到冬至,市场上摆摊卖的红豆汤圆,会让人们联想到一点点的日渐深情。苏轼便曾写过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此意归无穷,嫁与昆山胜地东风。”表达了冬至对于人事沧桑的洞悉,但也表达了对于生命在这个世间“有意义”的坚定执着。
缅怀祖先
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冬至也有着特殊的宗族活动,尤以南京“扫墓”习俗最为有名。每年冬至前后三天,南京市民都会绣成带扇面的古服、8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慎重地卸下帽子,头戴素带。西南的黔南山区,当地人则会在冬至日前后,清扫祖坟,祭拜祖先。其中最大的特色,是祭祖时不吃肉类食品,代表心静致祭,尊重祖先。
可见,冬至除了寒风刺骨和热腾腾的汤圆之外,还有超出我们想象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涵义。它记录了民族的生命理念和智慧,教导我们如何感知自然之美,把握人之真情和爱。让我们用诗句为之祝福,盼望这个冬至带来平安、温馨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