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杂谈 > 伤风败俗粤语怎么说(诋毁传统文化的粤语怎样表达?)

伤风败俗粤语怎么说(诋毁传统文化的粤语怎样表达?)

诋毁传统文化的粤语怎样表达?

不可否认,粤语在香港及广东地区有着广泛的使用,也有不少经典雕琢出剧场和电影经典《庙街》《无间道》《整蛊专家》《浪子神探》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人为了追求新潮,却不惜通过编造或曲解传统名言成语、歇后语等,来裹挟文化导向和正能量。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究诋毁传统文化的粤语表达,以及其含义和危害。

一、“搞错意”的贬义改变

“搞错意”一词本是出自电影《整蛊专家》,剧中指意图欺骗和害人。但自从2008年由一家本土媒体借“搞错意”来表达“恶意炒作”、“危言耸听”等贬义,很快就被广泛接受。然而,“搞错意”与意思不清、误解等历来的表达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用“搞错意”替代以往表达方式本身并不值得提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不仅抹消了原先的意思,还向观众灌输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恶意炒作之类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新颖的方法。这种信息不仅含金量很低,而且有损社会公德心,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二、误用四字成语的危害

“四字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瑰宝,充分反映了我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哲学、审美等方面。然而,在新媒体的宣传中,我们随处可见“拐弯抹角”、“皮包骨头”、“鸡飞蛋打”等误用四字成语的例子。这种误用的危害在于,一方面不仅让观众认知错误,还降低了文化素养;一方面,在观众面前形成了丑陋和不负责任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不尊重先辈智慧的行为会造成文化断层,让这种行为的人在他们视界中的社会职责更为重要。

三、虚构民间故事

在中国文化中,民间故事一直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着宝贵的人性智慧。可是,一些影视文化作品却充斥着轻视这些故事的情节。《爱情保卫战》是其中的佼佼者,把“开门不虚,关门不扇”解释成为“开房不要钥匙,关门不要门栓”。这类轻浮的言论不仅混淆了正常社交道德,而且会误导青少年群体,同样破坏了社会道德。在文化民俗方面,中国传统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瑰宝。虚构民间故事等事实背离公道,不仅有失公正和真实性,而且也会给我们社会带来某种文化危机。